期货的交割制度应最大限度贴近无缝管现货市场的物流方向

2017-11-13 11:18:33采钢网|

    对于中国眼下依旧轰轰烈烈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来说,这也是一处再寻常不过的场景:由钢厂生产出管材,再由贸易商买入,双方在某处进行货物的交接,然后将其转卖到任何需要它们的地方。但这宗看似寻常的交易却又不仅仅与现实的生产和建设相联系,它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金融世界的买家和卖家,并间接给他们带来财富的增加或减损。


    这是一笔典型的商品期货的实物交割。对于期货交易来说,虽然最终进行实物交割的期货合约比例极小,但正是这极少量的实物交割将期货市场与无缝管现货市场联系起来,为期货的价格发现以及避险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。


    苦恼的钢贸商希望,能够在尽可能短的半径里接到货物,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卖掉他们的产品,因为对他们来说,本身做得就是“流通”这一门生意。


    而在业内,这样的呼声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出现:对于无缝管这样区域性特征明显的期货产品,期货的交割制度应该最大限度地贴近现货市场的物流方向,分别在各大区域设置交割仓库,一方面鼓励钢厂就近交割,另一方面交易所在配对的时候,能够尽量满足买方就近接货,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损耗,降低交割成本。也只有这样,才能最终有利于期货交易的活跃。


    前述观点认为,从物流方向上看,虽然管材主产区集中在东北和华北,主要销区集中在华东和华南,现货物流方向以华北向华东输出为主,但区域内贸易仍然占有主要地位。如果交割库设置集中在华东,虽然满足了华东地区消费企业的需求,但对于华北、东北乃至中南、西南地区的下游企业而言,将极大地提高其交割接货的成本,对大多数地区无缝管现货企业参与期货交易的积极性极为不利。与此同时,这些地区所在的钢厂参与套期保值的意愿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。


    尽管期货的上市呼应了无缝管行业迫切的避险和定价要求,也引起了诸多机构包括行业企业的关注和参与,但多数行业参与者者对交割制度还是心存顾虑,如果能合理平衡钢材期货全国定价中心和区域性现货市场的关系,打消机构投资者参与期货市场的后顾之忧,期货必将成为一个交易活跃、功能发挥强大的期货品种。对于交割地的分配,大原则是依据金融市场回归本源、服务实体经济来进行布局。交割库不是依据钢厂就近原则,而是首先考虑消费和流通的需要。


    前述钢贸商表示,他所在的公司以现货交易为主,但也会做一些期货交易,并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交割,以补充无缝管现货的库存。


    但该贸易商的实物交割数量并不多,也就说,从期货市场“拿货”拿得并不多。该贸易商认为,国内期货的实物交割仓库设置并不合理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,那就是时间的变量。价格都已经浮动很大了,这样的风险成本,又由谁来承担?


    据聊城钢管现货网了解,90%以上的钢贸商都不愿意接到远离自身销售地的交割物。一是在交割地没有销售渠道,二是货物的管理也是一个难题,就算是在当地转卖,还是要从交割库拉到一个地方,还是会增加成本。


    期货本身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价格发现,期货只有一种合约,交割的价格需要具有代表性,即可以代表一种普遍的价格,如果交割地在中国西北、西南、东北都有布置,那最后的交割价格差异会非常大,期货交割的价格会变得混乱了,也就失去了代表性。


    这样的困惑,对参与期货交易的这些行业参与者而言,虽然细小却影响重大。由于无缝管产品存在易锈蚀、仓单有效期短、品种规格众多不利于标准化、运费占成本比重高等特点,期货交割制度的设计一直存在难度,特别是异地交割制度设计更加不便。这也是关心无缝管行业健康发展的人士较为关心的问题:从期货上市以来的运行情况看,期货运行基本平稳,期货价格基本上同无缝管现货价格保持了良好的互动关系,但期货和现货也时常出现局部的价格背离现象,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还有待加强。


    纵观过去一整年,期货的价格始终低于现货的价格。当期货高于现货价格,并且出现较大背离的情况下,钢厂会很愿意进行交割。但是眼下,无缝管现货市场行情极佳,期货一直处于贴水的状态,钢厂参与套期保值的欲求不强,进行交割的动力更显不足。现在很多交割都是贸易商自己找钢厂订货拿去交割,钢厂自身的交割非常少。


    眼下,期货的投机属性更重,近期的某期货合约有三百万手持仓量,最后进入交割的不足五万手。也就是说,进入实物交割的比例只有1%左右。


    在上述人士看来,天津的那笔不够顺畅的交割,或许正与无缝管现状有着潜在的关联:交割难的问题不解决,全国现货企业参与期货交易就难以解除后顾之忧,而不解决交割难背后的机制问题,期货在一定程度上便被当成资金炒作的工具。
采钢网

关闭